《三国演义》人物及相关信息》
一、司马懿
生于公元 179 年,死于公元 251 年,三国时魏国大将,字仲达,河内温(今河南省温县)人。熟悉兵法,多智谋,善于玩弄权术。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,曹芳任皇帝时,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,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,发动政变,杀了曹爽,代为丞相,封晋王,执掌国政,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。
二、郭嘉
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功勋,史书上称他“才策谋略,世之奇士”。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,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。因大局观出色,在作战目标选择和作战时期把握上常有精辟独到建议,在曹操粉碎袁绍、吕布等军阀,成就北方制霸过程中谋功至伟。
三、陈宫
曹操谋刺董卓未遂,被到处图画捉拿。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抓住,陈宫认为他是汉子弃官同逃。途中曹操错杀好人吕伯奢一家,发表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名言,陈宫觉得他是“狼心之徒”又弃曹而去,几经周折后选择吕布。
四、贾诩
三国时魏国大臣,字文和,武威女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。善用计谋,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,后成为张绣的谋士,张绣曾用其计打败曹操,张绣兵败后归降曹操。曹操在官渡战袁绍、潼关破西凉马超、韩遂等都用他奇计,曹丕称帝后,官封太尉、魏寿亭侯,死时七十七岁。
五、田丰
冀州巨鹿人,博览多识,权略多奇。曾在朝中任侍御史,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。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被邀出任别驾,以图匡救王室。后袁绍用其谋略消灭公孙瓒,平定河北。曾劝袁绍早日图许,奉迎天子,袁绍不纳。建安四年,曹袁争霸,田丰提出稳打稳扎持久战略,袁绍执意南征,曹操东击刘备时,田丰劝其奇袭许都,袁绍以儿子生病拒之,错失良机。官渡之战,田丰再议据险固守、分兵抄掠疲敌策略,强谏被袁绍忌恨,械系牢狱。
六、诸葛亮
生于公元 181 年,死于公元 234 年,三国时蜀国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天下奇才,字孔明,琅琊郡(今山东省沂南)人,号“卧龙”先生,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。幼年丧父母,随叔父生活,建安十二年被刘备三顾茅庐感动出任军师,帮助刘备占领荆州、益州、汉中,是赤壁大战主要指挥者之一。
七、陆逊
生于公元 183 年,死于公元 254 年,吴国著名儒将,字伯言,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人)。熟知兵法,胸有城府,有雄才大略,人称江南奇才。吕蒙奇袭荆州之计出自他,公元 222 年刘备伐吴,他受命于危难之时,火烧大败刘备于虎亭,又用计大败曹休,官至丞相。孙权废太子,他屡次进京相劝,孙权不听,忧愤而死。
八、荀彧
生于公元 163 年,死于公元 212 年,字文若,荀攸的侄子。先为袁绍谋士,后投效曹操,参与军国决策,贡献颇大。因反对曹操称魏公,被曹操忌恨,自杀身亡。
九、庞统
生于公元 179 年,死于公元 214 年,刘备谋士,字士元,襄阳(今湖北省襄樊)人,外号“凤雏”先生,与诸葛亮齐名。刘备领荆州时任耒阳县令,不理县事,经诸葛亮、鲁肃再三推荐,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。建安十九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,在卉县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,死后追爵为关内侯。
十、徐庶
字元直,颍州(今河南许昌)人。天下奇才,早年与诸葛亮、庞统同为好友,曾投刘表,后投刘备任军师,帮助刘备接连打败曹操,后曹操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,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,而痛恨曹操,终生未为曹操设一计策。
作品主题
(一)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勇等传统文化精神
小说中刘备是“仁”的代表,关羽是“义”的代表,张飞是“勇”的代表,诸葛亮是“智”的代表,赵云是“忠”的代表等。刘备是中心人物,也是“仁”的体现者,小说第一回介绍他“生得身长七尺五寸,两耳垂肩,双手过膝,目能自顾其耳,面如冠玉,唇若涂朱”,后来又“跨下黄鬃马,手掣双股剑”,构成整体形象。作品通过大量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刘备抱负远大、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,更主要的是渲染其宽厚仁义的特点,作者把刘备作为“仁”的典型来塑造,“仁”是其性格基调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仁”的化身。
(二)“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的历史规律
小说第 1 回开篇说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;周末七国起义,一统天下。后来光武中兴,传至献帝,遂分为三国。”第 37 回刘备“一顾茅庐”时遇到诸葛亮好友崔州平,崔又谈论汉朝四百年“治乱”:“自古以来,治乱无常。自高祖斩蛇起义,沫无道秦,是由乱而入治也;至哀、平之世二百年,太平日久,王莽篡逆,又由治而入乱;光武中兴,重整基业,复由乱而入治;至今二百年,民安已久,故干戈又复四起,此正由治入乱之时,未可猝定也。”而小说《三国演义》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“由乱入治”的天下大势。罗贯中写此书是为了总结历史兴衰规律,从“周末七国分争”至清代,这一规律符合历史事实。
(三)“拥刘反曹”的思想倾向
作品一直以蜀汉为中心,通过刘备这位仁君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,突出“拥刘反曹”主题,表达人民群众拥护明君、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、反对动乱的愿望。曹操是蜀汉对立面的典型形象,既是奸雄的典型,也是暴君的象征,作品通过对他的针砭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。但曹操是“奸雄”而非奸臣,他有文臣武将,不少人死心塌地捍卫他,最后被视为“汉贼”的曹操差一点统一全国,这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。
(四)“信义”思想
小说一开篇就是“桃园三结义”,“义”自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,尤其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“义”的思想。关羽姓关名羽,字长生,后改字云长,因其髯长二尺被称为“美髯公”,小说第 1 回描写他“身长九尺,髯长二尺,面如重枣,唇若涂脂。丹凤眼,卧蚕眉,相貌堂堂,威风凛凛”,后来又加上“跨下赤兔马,手中青龙偃月刀”构成整体形象。作品中多处表现关羽的忠义性格,关羽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是“义”的典型,是中华民族“义”的人格化。
(五)展现历史斗争的经验和智慧
《三国演义》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人物,如蜀国的诸葛亮、庞统、徐庶、姜维,魏国的曹操、司马懿、荀彧、邓艾,吴国的周瑜、鲁肃、陆逊等,这些人物像包公一样是“箭垛式”人物,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。通过这些智慧型人物演义的三国故事,无论战争、外交还是治国治民,都闪耀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光芒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诸葛亮,他是“智”的化身,是中华民族“智慧”的人格化。
曹魏
主公:曹操
字孟德,175 年举孝廉,任洛阳部尉,后镇压黄巾起义有功,官职不断提升。196 年迎汉献帝至许昌,取得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政治优势。颁布“屯田令”,大力发展生产,为魏国积累物质基础,任人唯贤,先后灭掉吕布、袁术、袁召等诸侯,使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但 208 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,形成三国局面,220 年死于 66 岁,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。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出色的文学家,《观沧海》广为人知,是本人最为崇拜的古人之一,其才远在刘备之上。
谋臣:贾诩
在董卓时期,贾诩是中郎将牛辅下属的校尉,距离董卓中间隔牛辅,董卓信赖的是蔡邕、王允。董卓死后,王允掌权,凉州人身份成原罪,贾诩帮助李傕等人找回生存方向。
大将:夏侯惇
西汉名臣夏侯婴之后,十四岁时杀侮辱老师的人而以性格刚烈有勇气出名。曹操陈留起兵时担任裨将,随征伐。征陶谦留守濮阳,陈宫反迎吕布来袭,曹操从徐州归还,征吕布时被流矢射中左眼。大旱蝗虫四起时,截断太寿水修建陂,亲自搬运泥土,鼓励将士种田,为曹魏军屯之邹型。曹操迎献帝后任河南尹,官渡之战防守敖仓,掩护大军左侧安全,破邺城后迁伏波将军,从征孙权,曹操班师留其统曹仁、张辽等二十六军留守居巢,曹操常邀其乘车外出,亲近有加,允许自由出入卧室,后升为前将军,曹丕即位后拜为大将军,一个月后去世。
蜀汉
主公:刘备
三国时期汉国(习称蜀国)开国君主,字玄德,涿郡涿县人,汉朝皇室疏宗,早年丧父,家贫,与母贩履织席为业,好交结豪侠。汉灵帝末年,黄巾起义起,他聚徒众镇压有功,除安喜尉,因与郡督邮冲突弃官亡命,后投靠公孙瓒,为别部司马,数有战功,领平原国相。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,他率兵相救,陶谦死,他代徐州牧,与袁术相拒,被吕布乘虚而入,败归曹操,操荐为豫州牧,进位左将军,很受曹操看重。
谋士:诸葛亮
字孔明、号卧龙(也作伏龙),徐州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)人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、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散文家、书法家。在世时封武乡侯,死后追谥忠武侯,东晋特追封武兴王。为匡扶蜀汉政权,呕心沥血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散文代表作有《出师表》《诫子书》等,曾发明木牛流马、孔明灯等,并改造连弩为诸葛连弩,可一弩十矢俱发,234 年在五丈原(今宝鸡岐山境内)逝世,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,成为后世忠臣楷模,智慧化身,成都、宝鸡、汉中、南阳等地有武侯祠。
武将:关羽
本字长生,后改字云长,河东解(今山西运城)人。东汉末年著名将领,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,是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。关羽去世后,形象逐渐被神化,是民间祭祀对象,被尊称为“关公”,清代时被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”,崇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齐名。
东吴
主公:孙坚
孙策字伯符,吴郡富春(今浙江富阳)人,东汉末江东割据豪强。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,生四子一女,四子依次是孙策、孙权、孙翊、孙匡。孙坚长年征战,将家眷留在寿春,孙策十余岁时广交朋友,有声誉,舒县人周瑜慕其名拜访,结为好友,周瑜让出路南大宅院供孙家居住,且登堂拜母,两家有无通共。孙坚战死时,孙策十七岁,将其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,事毕渡江居留在江都,结纳豪俊之士,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。
谋士:张昭
字子布,徐州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,三国时期孙吴重臣。东汉末年南渡至扬州,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、抚军中郎将,将文武之事委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