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逍遥游》: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
一、出处与原文节选
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文学家庄周的《逍遥游》中提到,到近郊去的人,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,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;到百里外的人,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;到千里外的人,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。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、鸟又知道什么呢。原文节选如下:故九万里,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;背负青天,而莫之夭阏者,而后乃今将图南。蜩与学鸠笑之曰:“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”适莽苍者,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;适百里者,宿舂粮;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之二虫又何知!
二、译文与寓意
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,风就在它的身下,然后方能凭借风力飞行,背负着青天,毫无阻挡,这样就能飞到南方。寒蝉与小灰雀对此觉得很奇怪,它说:“我猛地起飞,力图到达榆树和檀树的树枝,有时飞不到,也就落在地上而已,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飞呢?”到近郊去的人,晚餐前就可以返回,肚子还没饿,不需要干粮;到百里之外去,晚上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干粮;到千里之外去,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。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当然不懂得这些道理。
此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,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,达到无己、无功、无名的境界,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,才是真正的“逍遥游”。
三、作者简介
庄子,姓庄,名周,字子休(亦说子沐),宋国蒙人,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。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文学家,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,是继老子之后,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,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,史称“漆园傲吏”,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。
四、构思与手法
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,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、神话、对话,文姿多彩。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,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,生动、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、死抱皇恩厚爵,否定现实,追求无己、无功、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。
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,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。
五、名句赏析
1. 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”
北海里有一条鱼,它的名字叫鲲。鲲非常巨大,不知道有几千里。此句通过宏大的描写,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,为后文关于逍遥的论述奠定了基础。
2. 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
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。描绘出鹏鸟展翅高飞的壮观景象,体现了其追求自由的精神。
3. “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”
如果聚集的水不深,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。以水为喻,说明只有具备足够的积累,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求自由。
4. “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此大年也。”
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,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,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,这就是长寿。通过对大椿的描写,暗示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自由境界。
5. 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”
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、忘掉自己,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,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。这是文章的核心观点,强调了达到无己、无功、无名的境界才能实现逍遥游。
6. 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”
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,短命的比不上长寿的。通过对比小知和大知、小年和大年,进一步阐述了追求自由需要超越世俗的认知和局限。
7. “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。”
世上的人都赞誉他,他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,世上的人都非难他,他不会因此更加沮丧。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评价的自由心态。
8. “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。”
天空苍苍茫茫的,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?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?鹏往下看的时候,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。通过对天空的描写,引发人们对自由的无限遐想。
9. “日月出矣,而爝火不息,其于光也,不亦难乎?”
太阳月亮出来了,而小火把还不熄灭,它的亮度,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!以日月和小火把作对比,说明追求自由不能被世俗的光芒所迷惑,要有超越世俗的眼光。
10. “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”
鹪鹩在深林中筑巢,只要一根树枝;鼹鼠饮河水,只要肚子喝饱。此句以小见大,说明追求自由不在于物质的多少,而在于心灵的满足。
六、创作背景
庄子天才卓绝,聪明勤奋,“其学无所不窥”,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。但是,“而今也以天下惑,予虽有祈向,不可得也”。一方面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”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,另一方面,“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”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。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,“不可与庄语”,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,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,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《逍遥游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