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三绝”
一、义绝——关羽
关羽,本字长生,后改字云长,河东郡解县(今山西运城)人,被称为“美髯公”。早年随刘备颠沛,和刘、张情同兄弟,虽受曹操厚待仍离曹寻刘。赤壁战后,助刘、周攻曹仁守的南郡,后长期镇守荆州。
建安二十四年,关羽在与曹仁军事摩擦中占上风,水陆并进围襄阳、樊城,利用秋雨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,使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锐。但东吴孙权袭其后,关羽交战失利,最终兵败被杀。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,民间尊其为“关公”,历代朝廷多褒封,清代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齐名,《三国演义》尊其为蜀国“五虎上将”之首,毛宗岗称其为“义绝”。
二、奸绝——曹操
曹操,字孟德,小名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,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。黄巾军起义时任骑都尉剿匪。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,先后打败吕布、袁术、袁绍等豪强,统一北方,曾在赤壁被周瑜、诸葛亮用火攻战败。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,四年后病死于洛阳。
形象上是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。深通兵法,善于用兵,施谋用策以弱胜强,先后消灭除刘备、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,统一大半个中国。人生信条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虽因作者时代情况致人物刻画偏颇,把他写成谋朝纂位、心胸狭窄、阴险狡窄的一代奸雄,但历史上他是大英雄,谋略胆识当世无双。关于他奸诈的文字很多,如火烧赤壁等故事。
三、智绝——诸葛亮
诸葛亮,字孔明,号卧龙(也作伏龙),徐州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)人。时值曹操一统北方,孙权虎踞江东,刘表和刘璋控制荆、益二州却无所作为。汉献帝建安十二年,刘备三顾茅庐向其求教,提出隆中对策。建安十三年秋,曹操率大军取荆州,刘备兵败,诸葛亮赶赴柴桑劝孙权与刘备联盟,大败曹操于赤壁。建安十六年,刘备入益州,次年与诸葛亮会师攻取成都。
蜀汉章武二年,刘备兵败夷陵,次年病亡,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。建兴三年进军南中,采用攻心为上策略使孟获等心悦诚服。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,与司马懿所率 20 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,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。
作者通过《草船借箭》《借东风》《舌战群儒》《空城计》等名篇,着力刻画诸葛亮足智多谋,使他在民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,有“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”的说法。诸葛亮得以千古流芳,成为中华民族的智神,其智慧可概括为“神机妙算”,人生可概括为“鞠躬尽瘁”。可惜历史上他军事才华远不如周瑜,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。在五丈原弥留之际,还寄希望七星灯保命,最后加害于魏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