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铁逃生缺点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:
垂直高度深
地铁站台站厅一般深埋在15米以下,但若超过15米,火灾发生后乘客从站台及站厅层仅凭体力往地面逃生,既耗时又耗力,再加上不可知因素,安全逃生的把握性不大。
逃生途径少
地下密集场所每个分区面积都控制在2000平方米以内,且每个分区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,当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落差超过10米时,每100人疏散宽度指标约达1米,且均为安全系数较大的封闭楼梯间。
逃生路线不清晰、距离长
城市地铁站大部分均设有通道连通地下商场,每个站均设有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出口,疏散距离普遍较长。一旦突发火灾事故,乘客往往习惯性从平常行走相对熟悉的路线或盲目跟随他人逃生,这对选择较长路线逃生的乘客来说,被困受害的可能性增大。
疏散指示效果不显著
疏散指示标志应根据公共场所特殊性进行标准化,但在人流密集的时候不能起到连续的作用,导致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找到正确的逃生路径。
疏散模式不统一
规范要求距离地面10米以上站的扶梯,事故发生时应上行,但不同线路的疏散模式不统一,容易造成混乱,影响乘客逃生。
逃生口不清晰、距离长
城市建成区地铁站大部分均设有通道连通地下商场,每个站均设有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出口,疏散距离普遍较长。一旦突发火灾事故,乘客往往习惯性从平常行走相对熟悉的路线或盲目跟随他人逃生,这对选择较长路线逃生的乘客来说,被困受害的可能性增大。